
湘江战役已经过去八十多年,但其中许多英勇的红军烈士仍未被人们铭记,甚至连他们的遗骸都没有留下。令人震惊的是,在广西灌阳有一口叫“酒海井”的井中,竟然藏着100多位红军烈士的遗骸。这些烈士并非在战场上阵亡按日配资炒股,而是被敌人俘虏后活活扔进井中。没有墓碑,也没有名字,他们的英雄事迹在地下沉睡了八十年,直到祖国重新找回他们的遗骸。
1934年11月28日,湘江战役爆发。这场战斗不仅是红军长征中最为惨烈的一战,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战。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,地点主要在广西桂北一带,包括灌阳新圩、全州脚山铺、兴安光华铺三处战线。
红军面临数十万敌军的围堵,唯一的生路便是湘江。红军要突围,敌军要围歼。第一道血路出现在灌阳新圩,红五师在敌人的猛烈攻击下死守阵地。敌军派来两个师,配合空军和重炮进行攻击,六架飞机从柳州起飞,不断轰炸山头。红军战士没有掩体,只能紧贴地面趴着躲避炮火。炮火停歇后,敌军发起冲锋,但红军战士凭借顽强的意志迎战,用手榴弹猛击敌人。当时的战斗不仅是死守,更是用生命换取时间,最终成功守住了阵地。
展开剩余79%第二道血路出现在兴安光华铺,红三军团坚决抵挡桂军四个团的合围,尽管付出了接近一千人的伤亡,仍然守住了最后通往湘江的道路。
第三道血路则是在全州脚山铺,红军仅有2000人,却挡住了敌军的疯狂进攻,经过惨烈的肉搏,血流成河。尽管死伤惨重,但他们知道,只有自己死守,后方的主力才能成功撤离。红五师几乎全军覆没,红三十四师只剩下200人,而红十八团的牺牲率接近100%。
这场战斗整整持续了七天七夜,湘江的水被鲜血染红,战场的空气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。当地流传着一句民谣:“三年不饮湘江水,十年不食湘江鱼。”这并非迷信,而是因为那时的湘江水中弥漫着血腥气息,水中的鱼也因为死亡的尸体而无法生存。红军虽然成功渡江,但总人数却减少了超过一半,损失惨重。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战斗,而是用整个师、整个团的生命换来的生路。
然而,在湘江战役的血色背后,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,发生在灌阳新圩。1934年11月29日,红三十四师的重伤员被敌人俘虏。当时,红三十四师在和睦村下立湾祠堂设有战地救护所,里面还有一百多名无法动弹的伤员。当红军主力撤退时,这些伤员被敌人抓获,并最终遭遇了极其残忍的命运。
国民党士兵和当地的土豪劣绅将这些伤员活生生扔进一口名为“酒海井”的井里。酒海井的形状像古代的大酒缸,井口很小,而井身却很大,底部还连着暗河,专为深埋尸体而设计。那些已经重伤的红军战士并没有被枪决,也没有得到安葬,他们被活活地扔进了井里。这些红军烈士的名字、位置甚至人数都没有人记录下来,他们就这样在历史的阴影中消失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湘江战役渐渐成为了历史课本上的一部分,但“酒海井”的秘密却始终未被揭开。村里的老人们口口相传,提到那年冬天井里飘出的腥臭味,然而没有人敢去调查这件事,直到2017年,这口井才被重新打开。
2017年9月22日,广西桂林灌阳县新圩镇的酒海井红军纪念园举行了通报会,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正式宣布,井中发现的骨骸属于1934年湘江战役期间,被活埋的红军烈士。这个消息令村里老人们陷入沉默,这口井终于揭开了历史的面纱。
打捞工作并非易事,酒海井的井口宽仅2米,底部深不见底,淤泥厚重,潜水员只能依靠手摸,一点一点地清理淤泥,一截一截地打捞出骨骸。由于时间的流逝,很多骨骼已经碎裂,工作人员只能将骨头一根根捡出,分类、编号并装箱。通过DNA检测、法医分析和口述资料比对,历时几个月,终于完成了这项工作。
其中一具骨骸显示,牺牲时仅15岁。虽然这些烈士没有留下名字,但后人通过专业的方式找到了他们的身份。当天的通报会现场,除了研究者、媒体,还有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的儿子周林等人。周林表示:“他们‘回家’了,我为他们感到高兴,非常欣慰。”
如今,酒海井已被封存,旁边竖起了纪念碑,烈士们的遗骸被安葬在纪念园内。每天都有学生、军人、群众前来祭奠。这些烈士虽然未能走出灌阳,但他们的名字终于被重新叫响,历史记住了他们的英勇与牺牲。
他们等了80年,终于回到了历史的怀抱,回到了祖国的怀抱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合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